【聞天祥推薦】- 凌厲奔放、年輕銳氣的天才之作

凌厲奔放、年輕銳氣的天才之作 -最後一次心動

聞天祥

有些電影讓你看完不僅對劇情感動,更有一種彷彿發現新大陸的快感。看完《最後一次心動》就有類似的感覺。難以想像這是個二十幾歲的電影系學生的畢業作,凌厲奔放的形式和豐沛動人的情感,完全不虞匱乏,更把當代青年對社會、命運、人際、情感的龐大焦慮與茫然無措,強而有力地呈現在大銀幕上,看來德國電影教育想必有值得我們借鏡之處。尤其近年德國大量流行回顧希特勒與二次大戰的題材,這部反其道而行,聚焦於當下的作品,又顯得別出心裁。

《最後一次心動》的男主角在七歲那年發生了一場極嚴重的車禍,全家死亡,只剩他從鬼門關外撿回一命。之後腫瘤而遺留在臉上的醒目疤痕,倒映的是他靈魂的裂縫。長大後,他透過救護員的工作,期望救回那些憑藉自殘、毒品、酒精掙脫現實卻邁向鬼門關的人,卻總是與一段段生命失之交臂。他不時踏上當年伴隨他逃出災難的滑板,當他飛快地滑行在空曠的馬路上時,也不由得沈溺在過往的死亡記憶裡,以一種阻絕他人的孤寂態度,捍衛著自己的世界。

只不過他常作同樣的一個夢,夢中有個女人對他敞開溫暖的懷抱。這是個徵兆嗎?有一天,當他去搶救一個嗑藥猝死的男人時,竟然發現在旁邊歇斯底里的孕婦,正是他夢中的女子。這個女子即將改變他的一生,或者,是他將改變她呢?

誠如許多導演的早期創作多為個人童年經歷的一種反射,本片導演亨德利克荷斯曼也曾經歷過嚴重的車禍意外,並在臉上留下了疤痕;也曾在參與公民服務的過程中擔任救護員的工作,而當時所接觸的各個患者都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才得以幻化成《最後一次心動》中的每個牽動人心的角色。然而值得讚美的是這並不表示他的導演處女作就是這些經歷的拼貼而已;相反的,他在表現主角的生命遭逢、喜怒哀樂時,可以說是充滿了創意。不僅為角色塑造了極鮮明的性格(這也讓男、女主角雙雙獲得巴伐利亞電影節最佳新進演員與最佳女主角獎),在表現他們之間充滿爆發力的情感時,所使用的形式技法,更是充分體現了年輕新銳的朝氣。

我記得在鹿特丹看這部電影時,被最後匪夷所思的結局震撼得瞠目結舌!我是那種相信電影的結尾會不由自主暴露出導演思考與情感底線的人,《最後一次心動》的首尾對照十分精彩,最後又走到了生死關頭,夢中的異象也再出現,但給我的答案卻遠超乎原先預期與所能想像(細節請容我保密)。亨德利克荷斯曼驚人地翻騰出一個動人至極、兼顧幻想與現實,且把電影元素運用到極致的尾聲,鏗鏘有力,令人回味再三。

為什麼尋找新銳是這麼有趣的一件事?《最後一次心動》的觀影經驗,就是最好的證明。